半岛体育-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,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
在北京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里,金属剑刃碰撞的清脆声响此起彼伏,十几名身着白色击剑服的孩子正专注地进行实战练习,场边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静静地观察着,脸上不时露出欣慰的笑容,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,北京市的击剑场馆已逐步恢复开放,孩子们重返剑道的身影,成为体育复苏中最动人的画面之一。
“看到孩子们重新拿起剑,在剑道上奔跑、格斗、欢笑,我感到无比欣慰,击剑不仅是竞技,更是一种成长教育,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冠军,而是让孩子在击剑中找到快乐,收获自信与坚韧。”王钰在接受专访时如是说。
重返剑道:安全与快乐并重
随着线下体育训练的全面恢复,北京市击剑协会积极协调各区场馆,制定科学复工方案,王钰介绍,目前全市近百家击剑俱乐部中,超过九成已恢复正常训练,数千名青少年选手重返剑道。
“安全是第一位的。”王钰强调,“我们要求各俱乐部严格执行消毒流程,控制训练人数,实行分时段训练,我们更关注孩子们的心理调适——长时间的居家隔离后,有些孩子对重返集体运动感到焦虑。”
为此,协会专门组织了“快乐击剑”系列活动,通过游戏化教学、小组对抗赛等形式,帮助孩子们逐步适应线下训练,朝阳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主教练张磊表示:“我们刻意降低初期训练强度,增加趣味性环节,令人惊喜的是,孩子们恢复得很快,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感染了所有人。”
击剑教育:超越胜负的成长
王钰自2008年起投身击剑推广工作,见证了这项运动在中国的蓬勃发展,她认为,击剑对青少年的价值远不止于体育锻炼。
“击剑被称为‘物理象棋’,要求运动员在瞬间做出判断,培养的是专注力、应变能力和战略思维。”王钰说,“更重要的是,击剑教会孩子如何面对胜负——每一剑的得失都是宝贵的人生课。”
她分享了一个故事:一名叫李明的男孩初到俱乐部时性格内向,缺乏自信,经过两年训练,他不仅技术进步显著,性格也变得开朗。“击剑让他明白,失败不可怕,重要的是重新站起来的勇气,现在他在学校也更加积极参与活动,这是击剑带来的蜕变。”
这样的案例在击剑圈并不罕见,王钰表示,许多家长反馈,孩子练习击剑后,专注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明显提升,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。“这正是击剑教育的精髓——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。”
协会举措:推动击剑普及与提高
作为副秘书长,王钰近年来致力于推动击剑运动的普及与提高,她介绍,北京市击剑协会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:
一是搭建分级赛事体系,从零基础的“小剑客挑战赛”到专业级的“首都击剑锦标赛”,为不同水平的青少年提供展示平台。“比赛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,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体验竞技的乐趣。”
二是创新教练培训机制,协会联合体育院校,开设教练员继续教育课程,提升教学水平。“我们特别强调教育学、心理学知识的应用,要求教练不仅是技术指导,更是成长导师。”
三是推动击剑进校园,北京市已有三十余所中小学将击剑纳入体育课程或社团活动。“我们提供器材和师资支持,让更多孩子接触这项运动。”
四是举办公益体验活动,协会定期组织免费体验课,面向所有感兴趣的孩子开放。“去年我们举办了二十多场公益活动,超过千名儿童第一次拿起剑。”
构建健康击剑生态
随着“双减”政策的实施,青少年体育培训迎来新发展机遇,王钰认为,这为击剑运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,但也带来挑战。

“市场火热的同时,我们要防止过度商业化侵蚀体育精神。”王钰表示,协会正在制定行业标准,规范俱乐部运营,确保教学质量。“击剑教育的核心是育人,不能本末倒置。”

对于未来发展,王钰提出了三点构想:一是完善青少年培养体系,打通业余训练与专业选拔的通道;二是加强国际交流,引进先进训练理念;三是深化击剑文化推广,让公众更好地理解这项运动的内涵。
“我希望看到的是,孩子们因热爱而执剑,因击剑而成长,当他们多年后回顾这段经历,记住的不是奖牌,而是剑道上挥洒的汗水、队友间的友谊和突破自我的瞬间。”
在训练馆里,十岁的小剑客刘雨欣刚结束一场练习赛,虽然输了,她却笑得很灿烂:“我特别喜欢击剑服,像骑士一样帅气!王老师告诉我们,勇敢比赢更重要。”或许,这正是王钰和所有击剑教育工作者最希望看到的——孩子们在剑道上找到的,不仅是技术,更是快乐与成长。
随着夕阳西下,训练馆内的剑影依旧闪动,王钰站在场边,目光追随着那些矫健的身影,轻声说道:“每把剑背后都有一个故事,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,我们要做的,就是为他们铺就一条通往梦想的剑道,让他们在安全、快乐的环境中,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。”